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其中也提到了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擴大綠色環保標準覆蓋面。加大建筑節能改造力度,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 開展全民節能、節水行動,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的現狀,環保意識覺醒,問題亟待解決
全球節能環保產業的崛起實際上是和人類環保理念的覺醒密切相關,人類在利用能源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疾病等負面效應,使得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能源利用方式與方法的正確與否。
再加上科技的進步,使得清潔能源的發展很快形成了新的格局。而相應的,與能源利用息息相關的節能環保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跨產業、跨地域、多鏈條、多滲透的綜合新興產業。
將資本引入節能環保產業,或需擠壓其他領域的資本生存
節能環保產業自產業萌芽起,就面臨著一個成本問題,由于節能環保產業的效益不單單要考慮經濟效益,還需要或更多地考慮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因此,一般上馬的節能環保項目往往都是花錢的,短期內是很難感受到它的意義所在,資本逐利性的本質使得企業資本很難在節能環保領域獲得較好的回報率。
如何引導資本進入到節能環保領域,并且增強企業的投資信心,是政府目前應該從金融投資領域考慮的問題。可以采用適當的措施去過剩產能、去庫存,擠壓其他領域資本生存空間,從而迫使資本流向節能環保及其他新興產業。
節能環保標準內涵上需完善,如何落實到位考驗監督機制
究竟什么樣的標準才是符合當前經濟和技術條件下產業健康發展需要的標準?有沒有必要在產業尚未形成氣候的情況下,標準上抑或是政策上有所傾斜?
當然,絕不是違背現有的節能環保理念,降低產品的技術含量,而是要思考怎樣的評價監督機制算合理的、切合實際的,并且確保節能環保產品進入市場過程中所接受的評價監督是公平、公正的,也是考量現有評價監督機制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