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出生于廣東潮州潮安。1940年,12歲的李嘉誠移民到香港,成為香港人。他不論說粵語還是普通話皆帶有極之濃烈的潮州口音。創立的企業長江集團已成為香港最大的企業,李嘉誠現在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經營范圍包括房地產、能源業、網絡業、電訊業以及傳媒業。是現在香港、大中華地區首富,綽號“李超人”。
2011年,3月10日,李嘉誠以260億美元(約合1680億38萬人民幣)排在最新《福布斯》排行榜上第11位,蟬聯華人首富。福布斯2013年度全球富豪榜中,李嘉誠排名第八位。
蟄伏的“平凡小子”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生于廣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云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1937年7月7日,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
1940年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后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么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么愿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后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后,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鐘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后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的工具,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歲的他受到老板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后,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后打算去讀大學,老板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初創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1950年,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于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后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并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并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板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后,李嘉誠穿梭于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1955年,高筑的債臺終于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制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意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后,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后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并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于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
創業五年后,“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余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后,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于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
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取”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并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后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準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莊月明的鼓勵。莊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莊月明的父親莊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鐘表商,擁有老字號中南表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后,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1965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莊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并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1967年,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并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于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偉大的資產配置者
資產配置對投資收益的貢獻有多大?美國學者Brinson、Hood、Beebower三人在1986年發表于《金融分析家雜志》上的一篇名為“組合績效的決定”的文章表明:投資收益的91.5%由資產配置決定。尤其對于機構投資者和高凈值個人投資者,資產配置對于投資收益的貢獻要遠遠大于時機選擇和具體股票的選擇。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有的人鴻運當頭,買一張**都會中,也確實有人把籌碼都押在某一支股票上,結果大賺一筆。但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你就會發現,分散性的投資組合才是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
李嘉誠的創業過程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被稱為資產配置成功者的典范。和記黃埔下屬有七大行業,各個行業之間有很強的互補性。在1998年至2001年之間,1998年零售業務不佳,基建和電訊業務好;1999年物業和財務投資較差,但是零售卻好轉了;2000年零售、物業和基建都很差,但是能源好;2001年零售和能源比較差,但是其他五個行業都很好。
如果李嘉誠僅投資單一行業,那整個企業集團也必然會大起大落。所幸,布局多個互補行業使得整個集團東方不亮西方亮,每段時間都會有表現好的行業來彌補其他行業的下滑。從80年代至今,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與恒生指數的走勢基本一致,這說明李嘉誠對產業的配置效果幾乎達到了整個市場的分散程度,確保了企業的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