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過去,過去的一年,陶瓷行業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環保風暴使眾多陶瓷企業轉型升級,“煤改氣”迫使部分中小企業停產。一些大品牌處境艱難,摸索發展道路。
1、網絡打假之痛
3月初,全國人大代表、馬可波羅瓷磚董事長黃建平在兩會提案中重點關注網絡打假、振興實體經濟,并將“喊話”馬云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互聯網平臺的假貨肆虐與網絡打假,在3.15即將到來之際,經全國人大代表的提案,以深刻的方式被引爆。
隨后,根據這一新聞事實,本報迅速作出反應,推出該篇深度報道,全面揭露網絡打假難的現狀——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下,侵權造假形態呈現多樣化、隱蔽化、動態化、復雜化,這使得網絡打假成本高昂、周期冗長、流程繁瑣復雜,大多數企業、消費者面對侵權、假貨,只能保持沉默;而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正處于飛速發展期,制度門檻不成熟、國家法律不健全等,使造假、侵權的成本低廉,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法治威懾。正因如此,面對假貨,大部分消費者、品牌商只能望“假”興嘆,有心無力。
事實上,愈演愈烈的網絡“李鬼”所毒害的已不僅僅是消費者、品牌商和互聯網平臺,更深刻沖擊著中國制造業和健康誠信的商業環境。而網絡打假亦發展成為各行各業、全社會所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 該篇在合適時機推出的深度調查報道,揭開了隱藏在網絡打假背后難以名狀之痛。而根除假冒偽劣頑疾,任重道遠,還需政府、電商平臺、企業、商家、消費者等多方共同協力,組成雷霆之勢,從根源上讓假貨與侵權,無所遁形。
2、川南最大陶瓷廠1.7億易主
作為川南地區第一家陶瓷生產企業,宜賓歐冠陶瓷廠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珙縣余箐工業區。該項目于2011年成立,成立之初號稱川南最大的陶瓷廠,總投資10億元,分三期工程建設,其中一期工程總投資約2.5億元,建設2條生產線,日產高檔內墻磚25000平方米,日產高檔全拋釉磚和仿古磚15000平方米,花色品種上千個。
然而,該項目正式成立之后,歐冠陶瓷的發展并沒有實現既定目標,在2013年正式投產之后甚至出現了年年虧損的局面。至2016年年底,在一場員工討薪事件后,該公司法人代表被拘留,成為了壓倒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對于歐冠陶瓷廠的易主,當地業內人士在表達惋惜之情的同時,也認為走到這一步是必然。
近兩年,倒閉、重組、并購是陶瓷行業的關鍵詞之一,本報記者經過深入調查獲悉,川南最大陶瓷廠歐冠陶瓷易主的根本原因是外行老板跨界投資失敗,資金鏈斷裂,股東矛盾加劇……其背后的故事引人唏噓。
3、山東熔塊危機
山東熔塊的高峰期,在2014年,有400只熔爐,按平均每只日產能50噸計算,一年的產能高達720萬噸。憑借這一巨大的產能優勢,淄博一躍成為中國甚至世界熔塊的主要生產地,據淄博熔塊行業人士稱,山東熔塊占據了中國熔塊80%左右的市場份額,世界熔塊的70%。
也就在2014年底,淄博市環保局出臺《熔塊生產企業環境保護管理規范》,對熔塊生產企業進行整頓,對無環保評審批手續的熔塊生產企業,一律實施停產治理,要求必須配套建設脫硫、脫硝、除塵和水處理設施,經預驗收后方可進行試生產和補辦環評審批手續。
淄博周邊的熔塊產區,也開始了整頓。直到2016年初,淄博市環保局副局長吳國棟表示,要把熔塊行業從淄博驅逐出去。山東熔塊企業,進入關停倒計時。
2015年,山東有320只熔塊熔爐,到2016年,還有220多只,2017年只剩下60只左右,山東省內遭停產治理的熔化爐數量已接近80%,導致熔塊產量大幅下跌,引發臨沂、河南、山西、江西、夾江等多個產區熔塊價格上漲。如果停產繼續,部分對山東熔塊依賴度強的產區,可能正常生產也將難以為繼。
山東熔塊的停產,將在陶瓷行業引發怎樣的危機?號稱全球最大的熔塊生產基地,在環保面前為何如此脆弱?本報深入各大陶瓷產區,對此展開深度調查,解讀熔塊危機給建陶行業帶來的啟示。
4、現代仿古風暴
隨著消費者審美習慣的改變及外來文化的引入,現代簡約的文化潮流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國內大眾的視野,在2017年佛山春季陶博會中,黑、白、灰儼然已成“刷屏”之勢,在展會上刮起一陣素色風潮。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由黑、白、灰組成的現代簡約盛宴,無論仿古磚、陶瓷大板,抑或大理石瓷磚、瓷片皆不約而同地以黑、白、灰為產品基調。
更甚者,山東、福建、江西等產區也開始主動順應“消費者需求變遷”大勢,盡管產品品質與品牌專業度參差不齊,但這并不妨礙先知先覺的廠家們對“現代簡約”趨勢的探索與嘗試。
在陶瓷廠家趨之若鶩的追捧下,現代仿古磚以燎原之勢滾滾而來。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佛山秋季陶博會上,近九成參展商主推“黑、白、灰”色系產品。
這種“滿城盡帶黑白灰”的火熱勢頭超出了眾多業內人士的預期——“預計現代仿古磚會很火爆,但沒料到會在短期內以‘席卷’之勢井噴。”
不過,值得深思的是,風暴背后,現代仿古磚是“真火”還是“虛火”?它會成為下一個微晶石、全拋釉嗎?作為行業第一個真正從“制造思維”向“用戶思維”轉變的風格化品類,它的火爆釋放出怎樣的信號?它給行業的營銷、渠道、價值觀帶來了哪些改變?該篇報道對從現代仿古磚的誕生背景、發展前景、生命周期,以及給行業帶來的影響作出全面的分析與梳理。
5、兩周內粵閩川貴四省百家陶企停產
2017年4月下旬與5月上旬,新一輪猛烈的環保風暴席卷建陶行業。首先是被稱為“環保欽差”的環保督察組4月28日進駐天津、山西,拉開了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的序幕,分別對遼寧、安徽、福建、湖南、貴州等七省展開環保督察。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本著“重拳治污”、“環境污染零容忍”的態度,也大力開展環保整治行動。環保重錘下,廣東恩平28條生產線被查封拆除;廣東三水對17家陶企開展大氣深化整治專項檢查;廣東肇慶3家陶企涉嫌環境違法被查,多家陶企廢氣排放超標。除了廣東產區,福建產區在督察組進駐以來,30%陶企已經停產整治,貨源不足、產品漲價,令廠家、經銷商深感惶恐;而在貴州,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10天,已有八成陶企停產;四川夾江陶企在政府“煤改氣”的硬性要求下,停產超50%。
據本報記者初步統計,福建省共有約200家陶企,在此輪環保風暴下,30%意味著福建省有60家陶企停產治理;同時四川、貴州各有10余家陶企因環保問題而停產;再加之廣東肇慶、恩平等產區,僅廣東、福建、貴州、四川四省就有近100家陶企遭停產整治。
該篇報道的推出具有強烈的時效性,以數據的形式,全面而細致地分析此輪環保風暴對全國建陶行業造成的嚴重影響,并在行業內引起極大的關注與思考。
6、淄博陶企發起聯名請愿:產區已經到了“非常危急”時刻
5月21日,記者從淄博產區一行業人士處了解到,因淄川區人民政府印發的《進一步落實淄博市建陶行業精準轉調工作部署實施方案》,引發企業對產區未來的擔憂,認為“淄博建陶行業在一系列不合理政策的折騰下,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時刻”,淄博產區陶瓷企業聯名請愿呼吁,希望調整5月18日政策,保持政策的連貫性。
5月18日,媒體爆出一份沒有蓋章也沒有具體發文日期的《5.18方案》,要求:淄川區生產線不超過50條,兼并重組后數量不超過25家,生產線總數不超過50條,總產能不超過1.8億平方米每年,在2017年5月底前,拒不參與兼并重組的建陶企業責令停產。
《請愿書》提出:淄博轉型升級之中的一些配套政策,使企業背負了過多的包袱,尤其是一些具體落實到什么樣的企業保留、保留的企業如何做等政策設計不合理,與保留優質產能的初衷相悖。
聯名請愿的企業認為,這給外圍客商的信心造成嚴重打擊,使淄博建陶貼上了“靠不住”、“要逃離”的標簽,更有可能會在未來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
而《5.18方案》被報道后,對淄博產區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使得很多國內外客商撤單、取消合作;一些轉型升級中抄小道、產品低端的工廠趁機炒作所謂的生產線指標價格,要價從200萬漲到1000多萬;正在發展中的優質企業頓時驚慌失措,對政策產生疑問,甚至有的悲觀到要完全放棄的地步。”
7、環保大考,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2014年1月7日,環境保護部與31個省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將“治霾”與地方政府考核掛鉤,國務院每年對各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和任務措施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對未通過考核的地區,環境保護部將會同組織部門、監察部門進行通報批評,并約談有關負責人,提出限期整改意見。
在這場環保大考中,中國陶瓷企業面臨的,是全世界最嚴苛的脫硝排放標標準。在基準含氧量為18%的前提下,國家標準規定的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為180mg/m3,而地方標準如廣東佛山、山東淄博和臨沂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在國標的基礎上,收嚴100mg/m3。
而根據歐盟IPPC指南—陶瓷工業的標準,溫度高于1300℃時,氮氧化物為500mg/m3,溫度小于1300℃時,氮氧化物為250mg/m3。德國標準為500mg/m3,意大利的標準為350mg/m3。中國的地方標準比國際最先進的陶瓷生產國排放標準,還要高2到5倍。
標準的收嚴,意味著企業在脫硝成本上的投入,要成倍地增加,日益抬升的環保成本,對應的是企業利潤急劇壓縮,不對等的投入產出回報比,倒逼不少企業退出。
工業脫硝是一道世界性難題,也是擺在中國陶瓷企業家面前最難的一道環保試題。在2017廣州陶瓷工業展結束之際,本報重磅推出該篇深度報道,從行業角度、學術視角等多維剖析工業脫硝之難及解決之道。
8、瘋漲的原材料
新一輪原材料漲價潮正在猛烈來襲。短短一個月內,紙箱價格連漲三次以上,氧化鋁突破3000元大關,氧化鋅、硅酸鋯、熔塊、稀釋劑、氯堿等全線猛漲,煤炭、泥沙料亦蠢蠢欲動,大有瘋漲之勢……
多位產業鏈上中下游人士分析,此輪漲價潮漲勢猛、持續久,部分漲勢猛烈的原材料甚至“以周為計”和“以日為計”,達到兩三天就調價一次的高頻率。同時,按照以往慣例,進入四季度原材料才會迎來一波漲價潮,但今年的漲價潮顯然提前而至,進入三季度即開始“瘋漲”。
據預測,此輪漲價潮為產業鏈系統性漲價,伴隨著原材料上游的供應不足和價格的高歌猛進,或將一直持續到今年底。這也意味著,此輪漲價潮才剛剛開始,接下來幾個月,還將迎來更猛烈的漲價“風暴”。而據本報記者了解,為迎戰此輪漲價潮,已有陶企開始全力囤貨,儲備原材料。
9、環保風暴下的貼牌江湖
因為一場前所未有的環保風暴,陶瓷行業貼牌商的江湖,也被攪動。
中國陶瓷行業最大的貼牌基地——淄博產區,在這場環保風暴中首當其沖,因為淄博關停114家陶瓷企業214條生產線,產能嚴重不足,導致在淄博貼牌的600多家貼牌商分流,而這些分流出來的貼牌商,或許將重新改寫中國建陶產區的版圖。
有行業人士估計,在地磚方面,淄博產區貢獻出100條線左右的客戶,其中一半流失到廣東,剩下的流失到了其他產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原本困難重重的廣東產區生產企業的危機。不過,淄博貼牌商也面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生產工藝的磨合,貼牌的模式,能否適應當地的水土,尚未可知。而因環保帶來的原材料漲價,生產成本飚升,成為很多失去主戰場的貼牌商不得不面對的一道轉型難關。
而另一方面,貼牌商轉戰“主陣地”也并非一帆風順。有淄博貼牌商稱,其實淄博貼牌商很多都有實力,但是沒有品牌運作的思路,來了廣東就如泥牛入海,感覺非常迷茫,并且合作的生產企業也有被環保關停的風險,環保像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利劍,不知道什么時候落下。
《環保風暴下的貼牌江湖》一文觀察角度獨到,敏銳地將關注的焦點瞄向貼牌商這一特殊群體,講訴他們在環保面前的遷徙路徑,以及困惑與迷茫。
10、煤與氣的博弈:氣荒,誰慌?
2017年,陶瓷行業的冬天格外寒冷。
11月中下旬起,山東、河北、河南、四川等建陶產區相繼曝出“氣荒”現象。多個省份發出天然氣供應Ⅱ級橙色預警——天然氣供應不足及陶企停產事件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
“氣荒”讓一度處于低開窯率狀態的多個產區雪上加霜。因為嚴重缺氣,11月份以來四川夾江陶企不得不停產、減產,北方多個產區亦因此大面積停產……在北方等重災區,很多曾經機器轟鳴、車水馬龍的陶瓷廠區如今冷冷清清,特別是夜晚,諾大的廠區寂靜得可怕,猛然停產的劇烈反差,讓陶企頗為不適應。
同時,停減產所引發的一系列成本上漲、產品漲價、客戶流失等問題亦暗潮洶涌。
“氣荒”背后,是近些年來愈演愈烈的煤改氣大潮,是工業用氣與居民用氣的沖突、煤炭與天然氣的博弈。在諸多“煤改氣”標桿產區,轟轟烈烈地經歷“煤改氣”陣痛后,如今不得不面臨新的陣痛:使用水煤氣被禁止,使用天然氣又面臨“供氣不足”。
而更讓陶企迷茫與擔憂的是,未來缺氣會不會成為常態?用氣成本會不會持續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