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內小家電起步晚于歐美發達國家,小家電制造都是采取引進學習國外技術,為何售后服務卻要另辟蹊徑,而自己承擔呢?究其原因并不簡單,涉及到發展的背景與理念,需要在認識上逐步厘清。
第一,誕生于技術脆弱下對用戶消費者保障。現代意義上的國內小家電產業,出現于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的國內工業基礎落后,技術與生產線基本上都是從國外先進國家引進。不過,在缺失核心技術,引進技術需要時間消化。為了不給人民群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廠家都主動承擔起所制造產品售后的安裝、維修、配件免費供給等服務。一直沿用下來,形成國內獨特的售后服務體系。
第二,政府相關部門和機構的法律、法規要求。基于上述原因,加上國內工業生產脫胎于計劃經濟,政府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商品售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的法律法規來保護用戶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三包規定》、《新消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基本上都是按照這一法律體系來維護保障用戶消費者的權益。
第三,符合中國傳統節儉生活文化習俗。小家電品在改革開放初期,居民消費者會以多年的積蓄來來購買擁有小家電品,小家電品幾乎是民眾居家過日子的奢侈品。而國人自古就有勤儉持家節儉生活的傳統,對于居家奢侈品一旦出現使用中的故障,必然是舍不得淘汰丟棄,維修保養后繼續使用。因此,對售后的依賴要比國外消費者強得多。
第四,小家電企業將售后當成競爭的武器。基于國人對售后服務的重視和依賴,小家電售后服務維修就顯得十分重要,小家電企業為搶占市場取得競爭的優勢,往往會把小家電的售后服務作為競爭的籌碼。正因如此,一些廠家就在市場競爭中過度承諾,甚至提出終身服務的概念。實際上是把服務庸俗化,既是對用戶的忽悠,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實際上,國內廠家對售后服務的大包大攬,在國內小家電產業發展初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保障了廠家對用戶權益落實,是對用戶消費者的高度負責任;另一方面是對剛剛起步的行業發展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當然,隨著國內小家電產業的逐步成熟,加之物聯網的快速普及使得市場透明化,不僅是要在消費理念上有所改觀,更是需要找到一條既符合國內實際,又能夠推動服務深化的路徑,促使小家電服務步入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