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vivo官微發布了一段視頻,將#vivo X50 Pro#和專業攝像機一起固定在行駛中的車頭上,并平行列出兩機所拍攝的畫面。在如此直觀的對比方式中,肉眼可見vivo X50 Pro的畫面十分穩定,足見vivo X50 Pro驚艷的防抖技術。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為什么畫面會抖動?最基礎的攝影結構,就是單純地將光線透過鏡頭投射到感光元件上,這就會導致許多在眼中被大腦自動忽略的小小抖動,在相機的鏡頭下都會被“誠實”地表現出來。除非是專業的攝影師,不然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僅僅是手持拍照時手臂的抖動,都會嚴重影響畫面效果,更不要說一邊行走一邊拍攝了。
有什么解決方案?
目前市場上最為主流的防抖技術,一個叫做OIS光學防抖(平移鏡頭),一個叫做EIS電子防抖(算法補償)。EIS專注軟件,通過算法對畫面進行合成和處理,但是代價是需要裁剪畫面,最高會裁掉40%。而OIS是硬件方案,通過鏡頭的反向移位去克服相機的抖動。但是由于感光元件的位置是固定的,這樣一來,便相當于鏡頭在感光元件前晃動,最終會導致畫面尤其是邊緣部分成像效果變差。
vivo是怎樣做的?
針對這一技術, 可能很多人立刻會問:那讓感光元件隨著鏡頭一起運動不就得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并不是用一根釘子將感光元件和鏡頭釘在一起就能完事,而是需要一整套精密可靠的攝像模組。為了達到這一目標,vivo的工程師們將專業“云臺”的設計思想融入手機,將整個攝像頭模組做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微云臺”,完美解決了OIS技術的成像效果問題。
(vivo X50 Pro)
這么一整個微云臺,放得下嗎?
關于微云臺,還有一個小插曲。為了能放下微云臺復雜的機械結構,第一版微云臺方案中,手機的凸包厚度達到了11mm。雖然成像效果極好,但由于vivo對設計美學的追求,最終否決了這一方案。而后,半年時間,vivo上百名工程師提出了幾百個方案,最終誕生了vivo X50 Pro所采用的創新堆疊方案:異形結構磁動框架大大減小了微云臺的橫截面積和厚度,更是將微云臺和屏幕的距離極限壓縮至0.13mm。再輔以優良的結構保護措施,最終使微云臺的性能和手機的顏值達到了完美平衡。
寫在最后
至此,vivo X50 Pro纖巧的身板里,放下了一個專業的“云臺”。以后,不管是在走路還是在坐車,只要想要拍照片或是拍視頻,隨時掏出vivo X50 Pro,手機中的畫面絕對穩定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