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南京市便要求,重點區域的地塊出讓,均需達到裝配式建筑面積100%的要求。在近日江蘇省住建廳指導召開的裝配式建筑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南京市建委相關人士介紹,截至今年5月,南京市已累計有142個建筑項目采用裝配式,裝配式建筑面積達1024萬平方米,其中2018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同期新建建筑比例達到了22.3%。明年,南京市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占比將達到30%以上,提前5年完成國務院確定的目標任務。
裝配式建筑為何如此受重視?這會是建筑業的一場全新革命嗎?
建筑工地現場無噪聲無揚塵,施工更快捷
裝配式建筑被形象地比喻為“搭積木”蓋房子。南京市自2015年起便出臺《南京市關于進一步促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2015年,江寧上坊保障房項目中的青年人才公寓作為全國首個全預制住宅樓,斬獲“魯班獎”。2017年南京入選全國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裝配式建筑近年來一直在市民身邊“無聲生長”。目前,包括丁家莊保障房片區、鞏固6號人才公寓、江寧金茂小學等在內的142個建設項目采用了裝配式。6月13日,記者走進正在建設中的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人才公寓工地,工地內擺放著樓梯板、陽臺板、外墻板等各類預制構件,全水泥路面幾乎一塵不染。環境監測儀器上顯示著實時空氣質量指數PM2.5僅有26,級別優。
“這就是裝配式施工的優勢,構件在工廠加工,運到現場組裝,大大降低了揚塵和噪聲污染。”施工現場負責人史公勛介紹,人才公寓里里外外包括內部裝修全部是裝配式。由于構件已經加工好,施工現場工作量大大降低,一個樓層可以減少一半工人,5到6天就可“搭”好一層,工時縮短三分之一。
采訪中,塔吊正在將一塊外墻板吊至6樓。史公勛告訴記者,外墻板融合了保溫與承重功能,安裝時,邊緣露出的鋼筋條卡入下層外墻板預留套筒,再通過孔洞現澆混凝土,從而自上而下連為一體,如此層層拼裝。
標準化生產質量可控,成本接近傳統方式
對于用戶而言,最關心的莫過于裝配式構件的質量和價格問題。
記者在生產線上看到,智能機器人將鋼筋剪切、彎曲,形成疊合板(樓板)的鋼筋骨架,工人只需在平臺上將其捆扎固定即可。隨后,按動按鈕,大型漏斗將混凝土灌注進鋼筋架,一塊樓板即可做好。負責人陳紅娣告訴記者,裝配式建筑的部品部件,在承重強度、隔熱效果、阻燃能力等方面絲毫不遜于傳統的現澆工藝。而且裝配式構件為工業化標準生產,每一個部品部件的質量都是一致和可控的。相比之下,反而是現澆工藝具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目前可提供墻、板、梁、柱等25類預制產品,每年可滿足200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的裝配需求。
記者獲悉,由于裝配式建筑的規模越來越大,建設成本已接近傳統建筑方式,隨著未來大規模的量產,成本有望繼續降低。
便于引入更多綠色建材,“鋼結構”有望成新軍
裝配式建筑目前以混凝土預制構件為主流,但在江蘇省裝配式建筑與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成為熱詞。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郁銀泉在論壇上表示,從化解鋼產能角度看,鋼結構建筑符合供給側改革需要;在抗震方面,鋼結構住宅也優于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結構裝配式住宅,樓層越高自重越大,需要的承重柱越粗,使得內部空間布局受到限制。而鋼結構建筑通過框架承重,內部可不需要立柱,大大提高空間利用率;而且,鋼材作為一種綠色建材,可以通過分解進行重新組裝,循環使用,極具可持續發展性。與傳統的混凝土結構相比,鋼結構建筑混凝土用量可以節省50%,節省85%的施工用水,建筑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也大大降低。“因此,發展鋼結構建筑十分符合綠色發展的方向。”他說。
市建委建筑市場監管處(建筑業發展處)副處長徐宏芳表示,多年實踐證明,裝配式建筑達到了節地、節材、降耗減排的綠色效益。南京在促進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文件中早已提出,推廣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木結構三種裝配式建筑。江北國際健康城人才公寓項目中,就包括一幢百米高的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南京市近期出臺的《市政府關于促進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除提出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也涉及了鋼結構成套體系的研究。鋼結構裝配式住宅能否廣泛運用,還需要進一步試點和實踐檢驗。